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农牧经济
    沈书敏, 杨蕴丽, 曹霞
    现代农业. 2025, 50(2): 10-18.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畜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2—2022年A股畜牧业和乳制品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和两步法中介回归模型分析数字经济赋能畜牧业企业成长的实现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畜牧业企业成长;异质性分析发现,这种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内部控制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成长。因此,建议分类施策:非国有企业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数字化安全与生态治理能力;国有企业借助数字工具优化管理,打破传统体制约束;中西部企业利用政策支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东部企业深化数据平台应用,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 农牧经济
    孙培蕾, 尚莉婷, 王培
    现代农业. 2025, 50(2): 56-68.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成为重要议题。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除去西藏自治区、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3个维度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熵值法测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实证考察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制。研究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显著促进效应,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农村人口老龄化通过农地流转间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此外,从农业农村现代化3个维度看,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效应最强,对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效应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增强,却随农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呈现下降趋势。未来,应提升农民现代化水平以应对老龄化挑战;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整合土地资源,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精准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发展。
  • 特稿
    侯智惠, 韩畅, 张宇佳, 邢智仓, 董长虹
    现代农业. 2025, 50(2): 1-9.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内蒙古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特点,分析其物质产品(粮、畜、能源)、调节服务(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及文化服务(生态旅游)的供给现状,通过构建包含生态资源支撑能力、生态产品服务价值实现能力、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力的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评估其能力水平,并基于评估结果探讨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2013—2023年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能力综合指数从30.38提升至60.55,同时内蒙古生态资源支撑能力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生态产品服务价值实现能力指数波动上升,但总体来说得分仍然较低,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力受地质灾害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据此,提出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构建系统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产权交易体系;构建生态资源保护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创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破解生态治理瓶颈;构建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激励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转化。通过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将内蒙古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我国特别是北方生态屏障区提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区域示范。
  • 农牧经济
    胡婷婷, 麦强盛, 徐冉
    现代农业. 2025, 50(2): 79-89.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农业生产力聚合直接和间接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除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探究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力聚合、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农业生产力聚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起促进作用。农业生产力聚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门槛变量,农业生产力聚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效应。因此,应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促进农业生产力聚合发展,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应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 农牧经济
    张旭光, 张南
    现代农业. 2025, 50(2): 29-36.
    农业保险与耕地质量保护协同推进,既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中国10个省区市2 052位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探讨农业保险对农户保护性耕作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参与农业保险可激励农户采取保护性耕作行为,尤其是促进采取更高水平的保护性耕作行为;农业保险通过增加农业经营收入这一作用机制提高农户保护性耕作倾向;农业保险对农户保护性耕作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较高土地集中度和纯农业经营农户采取保护性耕作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据此,建议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强化普惠性风险保障;创新农产品价格与收入保险,形成长效收入保障机制;构建差异化财政补贴制度,发挥农业保险精准激励效应,以实现农业保险与农户保护性耕作的良性互动。
  • 农牧经济
    刘旭挺, 李玉贝, 邓生菊
    现代农业. 2025, 50(2): 19-28.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如何驱动和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利用2010—2023年甘肃省的面板数据,分别测算甘肃省新质生产力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异质性影响、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中,对河西走廊经济区促进作用最强,兰白经济圈次之,对陇东南经济区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促进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非线性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定差异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建立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协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 生态环保
    孙孝文, 张瑞, 唐洪
    现代农业. 2025, 50(2): 103-112.
    随着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基层电商平台为农产品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农产品电商企业存在产品包装废弃物处置和一次性塑料包装污染等问题。文章从消费者响应视角切入,探究绿色物流对环境绩效的作用过程,将绿色物流划分为运输绿色化、包装绿色化、流通加工绿色化和物流信息管理绿色化4个维度,运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绿色物流对环境绩效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产品电商企业绿色物流对于环境绩效的影响效果显著,消费者响应在绿色物流与环境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共形成4条路径,4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分别为28.81%、29.48%、39.77%和28.44%。因此,应采取加强绿色包装研发、持续鼓励绿色消费、建立健全绿色消费法律政策体系等措施,实现农产品绿色物流“降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 农牧经济
    高蕊
    现代农业. 2025, 50(2): 69-78.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农产品贸易发展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基于2013—2021年我国和5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共建国家人均GDP、人口规模、贸易自由度、我国人均GDP以及共建国家与我国是否有共同语言和边界均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有积极影响;我国人口规模、两国首都距离、共建国家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关税水平以及政府廉洁程度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有抑制作用;我国与高收入国家之间贸易效率较高,除2020年有所下降外,我国每年贸易效率稳定保持在中等偏下水平。因此,应聚焦高潜力市场,优化区域农产品布局;强化地理标志发展,推动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差异化;优化贸易策略,提升农业合作水平和适应能力。
  • 农牧经济
    于丽卫
    现代农业. 2025, 50(2): 37-45.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农民作为种粮主体,提升其种粮积极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1 263户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ISM模型,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内在关联层次结构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可分为深层因素、中层因素和表层因素,其中,农地是否确权、受教育年限和是否接受过农业培训是深层根源,通过影响是否转入农地、是否转出农地、信息敏感程度和是否参与农业保险等中层间接因素,作用于务农机会成本认知、生计策略和能否获得银行贷款等表层直接驱动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建议进一步巩固农地确权颁证效果,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种粮比较收益,加大对农民种粮的金融支持力度。
  • 农牧经济
    董梦婷, 侯国庆, 于旭红
    现代农业. 2025, 50(2): 90-102.
    种养结合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农户是种养结合的经营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厘清农户采纳种养结合的核心驱动力,对于制订有效的种养结合模式、推广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选取奶牛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种养结合采纳程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依据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从市场驱动、政策约束2个角度实证分析了农户种养结合采纳程度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基于反事实假设,市场驱动、政策约束均显著提升了农户种养结合采纳程度,且市场驱动对农户种养结合采纳程度的正向影响更大,是提升农户种养结合采纳程度的核心驱动力,并且经过CMP模型和缩尾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市场驱动、政策约束加剧了农户间种养结合采纳程度的群体分化,其影响呈现代际异质性特征;相较于中青年人群,市场驱动、政策约束对中老年农户的种养结合采纳程度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市场驱动、政策约束可以通过影响农户价值认知来提高种养结合采纳程度,相较于政策约束,市场驱动对农户种养结合价值认知的影响效应更大。因此,市场驱动是刺激提升农户种养结合采纳程度的首要因素。在种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中,应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提高农户的种养结合价值认知,并依据不同群体特征采取差异化措施,推进市场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农业政策科学化、合理化。
  • 特稿
    张宇佳, 修长百, 韩畅, 仲怡, 斯钦孟和
    现代农业. 2024, 49(6): 3-10.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更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24年8月10—11日,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等单位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围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林牧渔草业现代化”这一主题开展研讨交流,探讨林牧渔草等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林牧渔草业实现现代化等问题。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会长魏后凯、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俊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辛国昌,以及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分别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林业高质量发展、畜牧业发展,以及渔业现代化建设5个方面作大会主旨报告。大会设置林业经济、养殖业经济、草业经济、青年学者、硕博生、留学生专场论坛,分领域探讨如何促进林牧渔草业现代化发展。8月11日上午在畜牧业经济与政策论坛上,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智库首席科学家修长百等8位知名专家围绕畜牧业发展作了专题报告。8月11日下午,大会还举办了“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农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咨询专家从都市农业发展定位、农文旅融合发展等多个角度,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鉴于此,本期特稿将精选汇编各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以期引起学界对林牧渔业现代化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 乡村振兴
    马少华
    现代农业. 2024, 49(6): 21-28.
    农业企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在完善乡村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文章基于价值共创视角,以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为例,探索农业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研究表明:农业企业沿着“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共享”的行动逻辑深入参与乡村振兴,其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主张具有多元性。在多元价值主张的驱动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升级、创新联农带农模式、参与乡村建设等途径不断创造经济、环境和社会价值,并通过建设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实现价值共赢,最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农牧经济
    王敏
    现代农业. 2024, 49(6): 79-86.
    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延链补链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对实现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宜宾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密不可分。文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宜宾市现代“5+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宜宾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和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市提供一定参考。
  • 农牧经济
    顺德日, 丁继
    现代农业. 2024, 49(6): 29-38.
    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除去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水平,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主要借助增强农业经济的抵抗能力和重构能力来提升韧性,通过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提升农村居民创业活力度赋能农业经济韧性;新质生产力对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粮食主产区促进作用强于非粮食主产区。据此,建议营造良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经济深度融合,制定差异化的农业发展政策,加快实现农业强国战略目标。
  • 生态环保
    杨瑾, 程莉
    现代农业. 2024, 49(6): 105-112.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21年面板数据,首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长江经济带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农业耦合协调度水平分布进行阐述,然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最后建立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超变密度对空间分异贡献最大;除2006年长江经济带减污降碳耦合协调度为勉强协调水平外,其余年份全域皆为濒临失调水平。具体来看,上游地区减污降碳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优于其他地区,而重庆和上海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发展表现比较突出,基本稳定在初级协调水平;机械化水平、农村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农村经济水平、财政支农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水平影响因地区不同存在一定差异。
  • 乡村振兴
    陈小龙, 张海勃
    现代农业. 2024, 49(6): 11-20.
    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金融则是农业发展的助推器。文章立足包头市建设“农畜食品产业基地”发展目标,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得出当前包头市在建设“农畜食品产业基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金融联动作用发挥不充分、保险保障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等,并提出应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形式、发挥金融联动的助力作用、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等对策建议,以期提升金融对包头市建设农畜食品产业基地的服务能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农牧经济
    张庆红, 李诗禹
    现代农业. 2024, 49(6): 39-51.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任务,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区2010—2022年统计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根据Dagum 基尼系数、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Markov链等分析方法对其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观测期内,黄河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在2010—2022年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上升较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组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状态;核密度分布曲线逐渐向右移动,两极分化情况有所改善;未来黄河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出梯度上升的态势,各省区未来发展水平与邻接省区有关。据此,应多方位重视农村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发展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 农牧经济
    张成涛, 欧阳文杰, 句芳
    现代农业. 2024, 49(6): 61-68.
    促进农业优质发展,关键在于优化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文章基于内蒙古12个盟市统计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内蒙古农村牧区农业生产效率。结果显示:在未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下,内蒙古农村牧区农业生产效益处于较高水平,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内蒙古农村牧区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益和纯技术效益有所下降,规模效益有所提高;此外,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水事务支出、运输条件等都对其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而城市化水平则出现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对此,文章提出优化政府农业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水平、适当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等对策措施,以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农业生产效率的稳定提高。
  • 农牧经济
    欧琳, 权丽华
    现代农业. 2024, 49(6): 96-104.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和核心着力点。在历史层面上,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遵循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规律;在理论层面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实践层面上满足了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农业现代化的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着力在创新驱动、产业重塑、人才支撑、绿色转型方面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 农牧经济
    白恩来, 王婧瑶, 李思漫
    现代农业. 2024, 49(6): 69-78.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业自身又是弱质产业,需要政府的持续扶持和助力。文章基于科技创新投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分析,以2010—2021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分析政府投入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投入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在上中下游促进农田机械化作业方面有显著效果。农业发展中,政府助力的核心是提升农业生产力。在进一步研究中,通过科技创新投入、非科技创新投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耦合分析发现,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科技创新投入对农业现代化作用有限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处于失调状态。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优化政府投入、走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奠定理论基础。
  • 农牧经济
    侯智惠, 张宇佳, 萨茹拉, 韩畅, 胡可欣, 王振忠, 逯海林
    现代农业. 2024, 49(6): 52-6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抓手。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畜牧业、游牧民俗景观、传统村落等多重资源禀赋,农文旅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牧文旅产业。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内蒙古牧文旅产业发展为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22年内蒙古畜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0—2022年牧文旅三元平均耦合度为0.925,3个产业间存在高度耦合关系;牧文旅三元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350,3个产业间处于轻度失衡阶段。总的来看,内蒙古牧文旅产业存在耦合协调度较低、提升缓慢、发展不稳定等问题。据此提出进一步提高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 农牧经济
    李理, 曹文献, 李莉萍
    现代农业. 2024, 49(6): 87-95.
    构建规范科学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胜任力素质多维构念与量表有助于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致富带头人素质的真实水平,可为政府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提供参考,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炼农村致富带头人胜任力素质维度,对农村致富带头人胜任力素质进行测量,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检验所开发量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果表明:农村致富带头人胜任力素质具有智慧农业生产、生态农业知识、农村电商运营、资源整合、数据分析、协助能力、获取社会资本能力等16个特征,这16个特征可进一步归类为农业专业知识、农业技能、带动引领能力三大维度。三大维度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胜任力素质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不仅可以有效地反映农村致富带头人胜任力素质水平,还可以清晰地呈现农村致富带头人胜任力素质独特性。
  • 农牧经济
    张欣, 麦强盛
    现代农业. 2025, 50(2): 46-55.
    受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在综合评价我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能显著促进农业经济韧性,而且促进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中部省份和粮食主产区表现更为显著。此外,当前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主要依赖量的扩张而非质的提升。据此,建议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创新金融产品,更好地发挥资金活水功能。同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金融助农政策,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相匹配,增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
  • 农牧经济
    马丽, 刘雨昂
    现代农业. 2025, 50(1): 47-57.
    农业绿色发展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基于山东省平度市810份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政府行为、市场机制和社区治理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影响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因素中,政府宣传和推广、政府培训和指导以及政府监管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机制中的市场信息服务和销售规则约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区治理中的邻里示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控制变量中的性别、年龄和劳动力人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异质性表明,邻里示范对促进低收入和高收入农户绿色生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政府应制定多元化扶持政策,激活绿色生产动力;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激发绿色产品需求;健全农村社区监管体系,规范农户生产行为;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区的协同治理作用,有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 农牧经济
    付文凤, 翟原青, 张月涛
    现代农业. 2025, 50(1): 86-95.
    充分调动农户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意义重大。文章基于合肥市肥西县743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厘清政策价值认同、成本感知、面子意识等因素对农户参与环境整治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50.06%的受访农户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意愿在一般水平及以下,农户参与环境整治积极性有待提高。政策价值认同和面子意识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参与意愿,而成本感知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成本感知在政策价值认同和农户参与意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提高农户对农村环境整治的政策价值认同可以削减成本感知对农户参与意愿的抑制作用。面子意识还在政策价值认同和农户参与意愿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当农户的面子意识较强时,政策价值认同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会增强。因此,应通过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户政策价值认同,根据个体禀赋差异鼓励多种参与形式降低农户成本感知,营造全民参与环境整治群体氛围,发挥面子意识积极作用等措施提高农户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