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25
  

  • 全选
    |
    特稿
  • 侯智惠, 韩畅, 张宇佳, 邢智仓, 董长虹
    现代农业. 2025, 50(2):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内蒙古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特点,分析其物质产品(粮、畜、能源)、调节服务(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及文化服务(生态旅游)的供给现状,通过构建包含生态资源支撑能力、生态产品服务价值实现能力、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力的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评估其能力水平,并基于评估结果探讨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2013—2023年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能力综合指数从30.38提升至60.55,同时内蒙古生态资源支撑能力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生态产品服务价值实现能力指数波动上升,但总体来说得分仍然较低,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力受地质灾害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据此,提出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构建系统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产权交易体系;构建生态资源保护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创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破解生态治理瓶颈;构建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激励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转化。通过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将内蒙古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我国特别是北方生态屏障区提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区域示范。
  • 农牧经济
  • 沈书敏, 杨蕴丽, 曹霞
    现代农业. 2025, 50(2): 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畜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2—2022年A股畜牧业和乳制品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和两步法中介回归模型分析数字经济赋能畜牧业企业成长的实现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畜牧业企业成长;异质性分析发现,这种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内部控制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成长。因此,建议分类施策:非国有企业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数字化安全与生态治理能力;国有企业借助数字工具优化管理,打破传统体制约束;中西部企业利用政策支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东部企业深化数据平台应用,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 刘旭挺, 李玉贝, 邓生菊
    现代农业. 2025, 50(2): 19-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如何驱动和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利用2010—2023年甘肃省的面板数据,分别测算甘肃省新质生产力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异质性影响、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中,对河西走廊经济区促进作用最强,兰白经济圈次之,对陇东南经济区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促进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非线性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定差异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建立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协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 张旭光, 张南
    现代农业. 2025, 50(2): 29-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保险与耕地质量保护协同推进,既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中国10个省区市2 052位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探讨农业保险对农户保护性耕作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参与农业保险可激励农户采取保护性耕作行为,尤其是促进采取更高水平的保护性耕作行为;农业保险通过增加农业经营收入这一作用机制提高农户保护性耕作倾向;农业保险对农户保护性耕作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较高土地集中度和纯农业经营农户采取保护性耕作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据此,建议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强化普惠性风险保障;创新农产品价格与收入保险,形成长效收入保障机制;构建差异化财政补贴制度,发挥农业保险精准激励效应,以实现农业保险与农户保护性耕作的良性互动。
  • 于丽卫
    现代农业. 2025, 50(2): 37-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农民作为种粮主体,提升其种粮积极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1 263户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ISM模型,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内在关联层次结构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可分为深层因素、中层因素和表层因素,其中,农地是否确权、受教育年限和是否接受过农业培训是深层根源,通过影响是否转入农地、是否转出农地、信息敏感程度和是否参与农业保险等中层间接因素,作用于务农机会成本认知、生计策略和能否获得银行贷款等表层直接驱动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建议进一步巩固农地确权颁证效果,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种粮比较收益,加大对农民种粮的金融支持力度。
  • 张欣, 麦强盛
    现代农业. 2025, 50(2): 46-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在综合评价我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能显著促进农业经济韧性,而且促进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中部省份和粮食主产区表现更为显著。此外,当前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主要依赖量的扩张而非质的提升。据此,建议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创新金融产品,更好地发挥资金活水功能。同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金融助农政策,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相匹配,增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
  • 孙培蕾, 尚莉婷, 王培
    现代农业. 2025, 50(2): 5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成为重要议题。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除去西藏自治区、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3个维度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熵值法测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实证考察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制。研究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显著促进效应,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农村人口老龄化通过农地流转间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此外,从农业农村现代化3个维度看,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效应最强,对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效应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增强,却随农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呈现下降趋势。未来,应提升农民现代化水平以应对老龄化挑战;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整合土地资源,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精准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发展。
  • 高蕊
    现代农业. 2025, 50(2): 69-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农产品贸易发展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基于2013—2021年我国和5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共建国家人均GDP、人口规模、贸易自由度、我国人均GDP以及共建国家与我国是否有共同语言和边界均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有积极影响;我国人口规模、两国首都距离、共建国家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关税水平以及政府廉洁程度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有抑制作用;我国与高收入国家之间贸易效率较高,除2020年有所下降外,我国每年贸易效率稳定保持在中等偏下水平。因此,应聚焦高潜力市场,优化区域农产品布局;强化地理标志发展,推动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差异化;优化贸易策略,提升农业合作水平和适应能力。
  • 胡婷婷, 麦强盛, 徐冉
    现代农业. 2025, 50(2): 79-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农业生产力聚合直接和间接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除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探究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力聚合、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农业生产力聚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起促进作用。农业生产力聚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门槛变量,农业生产力聚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效应。因此,应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促进农业生产力聚合发展,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应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 董梦婷, 侯国庆, 于旭红
    现代农业. 2025, 50(2): 9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种养结合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农户是种养结合的经营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厘清农户采纳种养结合的核心驱动力,对于制订有效的种养结合模式、推广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选取奶牛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种养结合采纳程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依据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从市场驱动、政策约束2个角度实证分析了农户种养结合采纳程度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基于反事实假设,市场驱动、政策约束均显著提升了农户种养结合采纳程度,且市场驱动对农户种养结合采纳程度的正向影响更大,是提升农户种养结合采纳程度的核心驱动力,并且经过CMP模型和缩尾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市场驱动、政策约束加剧了农户间种养结合采纳程度的群体分化,其影响呈现代际异质性特征;相较于中青年人群,市场驱动、政策约束对中老年农户的种养结合采纳程度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市场驱动、政策约束可以通过影响农户价值认知来提高种养结合采纳程度,相较于政策约束,市场驱动对农户种养结合价值认知的影响效应更大。因此,市场驱动是刺激提升农户种养结合采纳程度的首要因素。在种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中,应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提高农户的种养结合价值认知,并依据不同群体特征采取差异化措施,推进市场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农业政策科学化、合理化。
  • 生态环保
  • 孙孝文, 张瑞, 唐洪
    现代农业. 2025, 50(2): 103-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基层电商平台为农产品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农产品电商企业存在产品包装废弃物处置和一次性塑料包装污染等问题。文章从消费者响应视角切入,探究绿色物流对环境绩效的作用过程,将绿色物流划分为运输绿色化、包装绿色化、流通加工绿色化和物流信息管理绿色化4个维度,运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绿色物流对环境绩效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产品电商企业绿色物流对于环境绩效的影响效果显著,消费者响应在绿色物流与环境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共形成4条路径,4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分别为28.81%、29.48%、39.77%和28.44%。因此,应采取加强绿色包装研发、持续鼓励绿色消费、建立健全绿色消费法律政策体系等措施,实现农产品绿色物流“降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