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5
  

  • 全选
    |
    乡村振兴
  • 杜威漩, 梁鹏
    现代农业. 2025, 50(4):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生态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从制度、技术、文化3个维度赋能乡企,以推动乡企绿色转型及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政府赋能乡企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在于:推动政府对乡企的制度赋能——出台和实施乡村生态环境标准、针对乡企污染行为的相关处罚政策、乡企的绿色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乡村环保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原则,搭建乡企实施绿色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化服务平台,推进对乡企实施绿色监管政策措施的法治化;推动政府对乡企的技术赋能——鼓励和引导乡企采用绿色技术、走园区化发展道路;推动政府对乡企的文化赋能——培育乡企的绿色生产经营意识、打造乡企的绿色企业文化。
  • 封春艳, 李娜
    现代农业. 2025, 50(4): 1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青岛市莱西市大力发展水果特色产业,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北方水果基地,发挥了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内外嵌合视角,通过对莱西市相关政府部门、水果产业从业村庄及主体进行深度调研,系统梳理莱西市的水果特色产业发展条件,构建“外部嵌入-内部响应-富民转化”理论框架,剖析其富民机制与发展路径。结果表明:乡村特色产业的成功培育需基层政府有效作为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相结合,具体体现为政府外部嵌入(政策制度、公益性服务支撑、设施保障)与乡村内部嵌入(产业内部的认知与关系、乡村基层组织)的协同互动,其富民机制的转化路径表现为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激活乡村各种闲置资源,通过产生品牌与品质的溢价效应实现价值提升,通过产业链衍生的多环节、多业态实现利益共享。
  • 农牧经济
  • 周展德, 谢彦明, 郝梦雨
    现代农业. 2025, 50(4): 19-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农户持续种粮意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文章聚焦土地流转契约与农户持续种粮意愿之间的关系,根据“全国农村经营形态”项目组的6省477个种粮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土地流转契约对农户持续种粮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契约的规范性与农户持续种粮意愿呈显著正相关,签订规范的契约能有效提升农户持续种粮意愿;土地流转契约的有偿性与农户持续种粮意愿呈负相关,土地流转租金的存在将导致种粮综合成本上升,会削弱农户持续种粮意愿。同时,农户职业分化调节了其对契约特征的敏感度,高度依赖土地收入的全职农户对土地流转契约的特征更为敏感,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兼业农户敏感度则相对较弱。因此,建议完善土地流转契约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契约稳定性的保障;加强对土地流转租金的指导,合理调控租金水平;提高农户对土地流转契约的认知;构建土地流转契约与政府补贴的联动机制。
  • 蒋根丁, 刘星雨, 刘雪蕾
    现代农业. 2025, 50(4): 2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湖南省智慧农业与旅游业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选取18项指标构建耦合协调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法等,分析2014—2023年湖南省智慧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时序演进。结果表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高等学校本科农学毕业学生人数、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权重在智慧农业指标中排在前3位,国际旅游收入、旅游和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旅行社数权重在旅游业指标中排名靠前。2014—2023年,湖南省智慧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从2014年的“严重失调”上升至2023年的“初级协调”,产业融合成效明显;智慧农业综合得分从0.101持续增长至0.910,旅游业综合得分于2019年达到峰值0.737,2020—2022年因疫情原因降至0.240,2023年又回升至0.468(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对旅游业驱动作用最强);智慧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水平呈“波动上升-疫情冲击回落-复苏提升”轨迹,现阶段进入“初级协调”,说明智慧农业与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相互作用的共赢关系。旅游业中,A级旅游景区数、旅行社数以及旅游和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对智慧农业支撑作用明显。因此,应从发挥智慧农业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国际农旅品牌”培育机制、激活灰色关联潜力三方面出发,加强“智慧农业+旅游”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产业协同机制,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郑方方, 孙琴
    现代农业. 2025, 50(4): 3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文章基于TOE理论框架,以2021—2023年沪深A股38家农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系统探究技术研发能力、技术研发投入,以及企业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综合表现(以下简称ESG表现)等7个条件变量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单一必要条件;“ESG-补助引领型”和“技术投入-规制驱动型”2种典型模式可帮助企业提升高技术创新水平,前者以ESG表现与政府补助为核心条件,后者凸显技术研发投入、环境规制以及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企业ESG表现与政府补助呈现高强度和高一致性特征,且在特定条件下可相互替代。据此,建议农业企业统筹技术研发能力、ESG体系建设与数字化转型,构建创新管理体系,运用“ESG-补助引领型”或“技术投入-规制驱动型”模式,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驱动路径;政府构建“补贴+税收减免+研发贴息”政策来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期为我国提升农业技术自主创新水平、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黄雨
    现代农业. 2025, 50(4): 49-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农业劳动者绿色创业为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实践探索,剖析新型农业劳动者的绿色创业过程、内在逻辑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宜宾市G县新型农业劳动者返乡创业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功个案,探究新型农业劳动者绿色创业的实践机理,并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力、有效的推进路径。结果表明:乡土情怀和资源积累、地方支持和农技赋能、创业韧性和创新经营是新型农业劳动者推进农业绿色创业必不可少的保障性支撑和核心动能。应从引导其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要素保障政策等方面促进新型农业劳动者投身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 韩畅, 张宇佳, 斯钦孟和, 仲怡, 武玲鑫, 陆鹏杰, 韩璐明, 薛志鹏, 张佳
    现代农业. 2025, 50(4): 5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我国春油菜主产区与重要农畜产品基地,内蒙古在“油瓶子多装中国油”战略中地位关键。文章基于2012—2023年内蒙古及12个盟市的宏观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分析法系统探究内蒙古油料作物整体生产特征,特别针对油菜生产的区域差异、发展潜力与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揭示油菜加工和市场推广难题,提出助力油菜产业提升整体效能的相应建议。结果表明:2012—2023年,内蒙古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与总产量呈现“波动中稳步上升”的整体态势,而油菜虽非主要作物,但其生产的持续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优化内蒙古油料作物种植结构、缓解单一作物依赖风险,还可支撑区域特色油料供给。从油菜生产发展区域差异看,内蒙古油菜籽产区分为4类,即核心区为呼伦贝尔市,潜力区为兴安盟、乌兰察布市等地,辅助产区为赤峰市、通辽市等地,极少种植区为乌海市和阿拉善盟。内蒙古油菜生产有三大潜力,即自然条件优越、种植技术成熟、政策支撑强;但种植环节存在种源基础薄弱、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在产业链延伸方面面临精深加工滞后、产业链协同弱、技术推广梗阻等问题。据此,提出加强育种等技术攻关,构建智慧农业生产系统;完善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健全设施设备;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品牌建设和国际合作;加强政府扶持力度,推动全产业链的技术推广;建立省级统筹、盟市联动机制,提升整体效益等具体举措,以期为内蒙古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贾云义, 刘永平, 刘玉春
    现代农业. 2025, 50(4): 7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普惠金融与草原补奖等政策的持续实施,牧民收入实现提升,推动着家庭金融资产配置需求的增长。但目前,牧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仍面临牧区金融产品单一、牧民资产选择行为同质化等突出问题。因此,文章基于对牧民家庭金融资产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牧民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牧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中,家庭结构、经济特征对风险类和稳健类投资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经济特征对稳健类投资行为的影响大于对风险类投资行为的影响;行为特征对风险类投资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稳健类投资行为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应加强差异化金融教育、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提升家庭经济实力以及完善牧区金融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以优化牧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助力牧民持续增收。
  • 朱丽华, 聂欣恬, 陈丽虹, 郭涵歆, 赵新宇, 裴青宝
    现代农业. 2025, 50(4): 83-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赣江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其径流量与农作物产量的动态关联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文章基于2000—2023年赣州、吉安、南昌三地的径流量以及水稻和柑橘产量的相关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矩阵分析,对多变量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河流径流和水稻、柑橘产量的时滞项作为自变量,利用多变量时间序列回归,深入讨论了赣江流域的河流径流与赣州、吉安和南昌的水稻和柑橘产量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以南昌径流量作为代表,赣江流域河流径流量与水稻、柑橘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赣江流域河流径流量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会对该地区的水稻、柑橘产量造成一定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预测,未来吉安柑橘产量会趋于稳定,而两地的水稻、柑橘产量呈现较小幅度的下降趋势。
  • 生态环保
  • 刘江源, 张靖, 魏修典
    现代农业. 2025, 50(4): 93-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亟须科学量化农业净碳汇水平,为绿色低碳农业发展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提供支撑。文章以2014—2023年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为研究区域,对农业净碳汇量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引力模型、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系统探讨农业净碳汇的时空演进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净碳汇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区域碳汇效应持续凸显;农业净碳汇总量的空间联系显著增强,引力网络呈现“西疏东密”的显著空间分异特征;农业净碳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存在核心区扩散与边缘区锁定并存的空间分异特征;总体基尼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地区内差距是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耕地利用结构、农业财政支出力度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对农业净碳汇形成显著正向驱动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对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降低碳源排放强度;强化区域协同机制,破解空间失衡难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碳汇驱动能力;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碳汇监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