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25
  

  • 全选
    |
    特稿
  • 路战远
    现代农业. 2024, 49(2):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资源富集,农牧业生产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作为我国的“粮库”“肉库”“奶罐”“绒都”,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第6位,牛奶、牛肉、羊肉、羊绒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中具有重要地位。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可以发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受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分布不均、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应从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加强耕地与水资源的保护、控制污染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方面统筹发力,在夯基础、提产能、增效益和激活力上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助力内蒙古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
  • 乡村振兴
  • 罗章松, 乔秀花
    现代农业. 2024, 49(2):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有利于激发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有利于推动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发展。选取被评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的童家村、邓家村和张家沟村作为调研点,分析青海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壁垒,即:未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等靠要”思想有待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不够清晰。对此,要提升村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弥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短板,杜绝“等靠要”思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 农牧经济
  • 廖选祥, 李萍
    现代农业. 2024, 49(2): 1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基础和支撑。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区)市(除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各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利用空间性探索分析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时空格局,通过障碍度模型探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农村生活质量现代化水平的增长贡献最大;农业农村现代化较高水平及以上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一带,较低水平及以下地区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和东北一带。此外,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还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京津冀地区转移,而低-低集聚呈现出由西部向中部收缩递减的趋势。以乡镇文化站覆盖率和水土流失治理率为代表的农村治理与服务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源,农业土地产出率、有效灌溉面积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是重要障碍因素。研究结论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
  • 刘魏, 冉雨鑫
    现代农业. 2024, 49(2): 2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是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劳动力流动在缩小收入差距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微观面板数据,首先从共同和富裕2个维度测度居民共同富裕水平,基于熵值法赋权的A-F方法构建了共同富裕指数,然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劳动力流动对居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并且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力流动水平每增加1%,共同富裕水平增加1.05%,表明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共同富裕水平;(2)劳动力在市际间的流动对共同富裕水平的促进效应最大,其次是劳动力在县域内的流动,而劳动力在省际的流动对共同富裕水平呈负效应,表明劳动力流动的距离不同,对于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也不同。基于研究结论,得出应合理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人口流动均衡发展的政策启示。
  • 周健, 徐世江
    现代农业. 2024, 49(2): 3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种养结合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仅促进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也实现了农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以及原料和废弃物资源的相互利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化学农业的兴起,种养结合的内在循环体系逐渐割裂,对农业生态资源系统造成了掠夺性破坏。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生态资源再循环利用下的现代种养结合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现代种养结合的生态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应以种植业和养殖业间的内在循环系统为依托,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并通过构建 4 种生产经营模式和 3 种生产经营管理方法,促进系统有效运转,进而最终实现城乡产业融合,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孙新, 杜富林
    现代农业. 2024, 49(2): 4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牲畜环境污染这一巨大挑战下,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面临重重阻碍。基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逻辑框架,分析畜牧业碳排放估算及影响因素,对推进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内蒙古1990—2022年畜牧业碳排放量,并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与可拓展的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STIRPAT)模型分析内蒙古畜牧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内蒙古畜牧业碳排放量从1990—2022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整体波动下降,碳排放结构变化中牲畜肠道发酵环节占总碳排放的比例为82.40%,远高于粪便管理环节,其中反刍动物牛、绵羊和山羊的贡献度最高。(2)观测期内,内蒙古畜牧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形态为“N”型。(3)畜牧业从业人数、畜牧业人均产值、碳排放强度以及消费因素与畜牧业碳排放呈显著正相关,畜牧业人均产值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城镇化率会显著减少畜牧业碳排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调整养畜结构、提高养畜绿色化技术水平和强化农牧民低碳环保意识等建议。
  • 汪成, 刘莉, 范婷婷
    现代农业. 2024, 49(2): 5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熵值法测算了农业特色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特色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也能辐射带动地理位置邻近地区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门槛效应;数字经济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其对中部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效果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较小。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出加强数字经济方面人才培养,积极创新数字化产业发展模式,根据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区域异质性,对数字经济采取差异化措施等建议。
  • 魏荷, 徐妍
    现代农业. 2024, 49(2): 6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的隐含碳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中国出口到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隐含碳排放量,再通过构建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解模型,从规模、结构、技术3个方面分析中国出口哈萨克斯坦农产品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我国出口哈萨克斯坦农产品隐含碳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农林牧渔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是主要的隐含碳排放产业。规模效应是造成中国出口哈萨克斯坦农产品隐含碳排放量攀升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正向驱动作用但效果微弱,技术效应是降低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的重要贡献因素。
  • 徐庭菊, 吴华周, 吴杨光涛
    现代农业. 2024, 49(2): 68-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化肥投入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结合贵州省赫章县古基镇海子村玉米种植户的调研数据,采用OLS计量方法探究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化肥投入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化肥投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具体来看,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户化肥投入存在“U”型关系,即农户化肥投入水平随着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其中,当土地经营规模为0.76 hm2时,农户化肥投入量达到最低水平。此外,提高农户受教育程度、加入合作社、接受施肥相关技术培训以及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和提高土壤质量等影响因素均有助于农户化肥的减量投入。据此,当地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户适当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加强施肥相关技术培训;加大土地保护性投入力度,改善土壤质量,从而达到化肥减量投入的效果。
  • 段少奇, 李先东, 陈玉洁
    现代农业. 2024, 49(2): 7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农牧业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畜产品逐步成为百姓“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鲜明的区域品牌形象也成为消费者判断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依据。基于此,利用390份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析区域品牌形象对消费者关于张掖牦牛肉重购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地形象、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显著影响消费者决策,安全价值和情感价值在区域产品形象与消费者重购意愿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 李丹薇
    现代农业. 2024, 49(2): 8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演化模型对2013—2022年新疆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农业碳排放量趋于稳定,根据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缺乏切实有效的减碳措施;(2)新疆经济-环境整体系统发展状态良好,但是分系统来看,农业经济发展系统波动较大;(3)两系统的耦合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度和协调度间的差距正在缩小;(4)时序下的动态耦合度阶段发展不稳定,在各个阶段来回波动,近年来维持在初级耦合阶段,同时时序下的静态变化趋势也在向好发展。
  • 生态环保
  • 李兆广, 陈转青, 刘芳
    现代农业. 2024, 49(2): 9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户是否愿意采纳绿色生产技术,关系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基于河南省355户农户调研数据,立足“社会人”假设,整合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态度-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PROCESS检验程序,探讨环境价值观和主观规范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检验主观规范的中介作用以及规模经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农户对不同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技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和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2)环境价值观的3个维度中,生态价值观对采纳意愿有直接影响,利他价值观和利己价值观通过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采纳意愿产生间接影响;(3)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在环境价值观对采纳意愿影响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4)经营规模在利他价值观和利己价值观分别影响主观规范的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果分析,提出强化农户环境价值观培养、推进绿色乡风文明建设、加快规模经营主体培育以及驱动绿色生产技术创新等政策建议。
  • 刘丹妮, 刘艳
    现代农业. 2024, 49(2): 106-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发挥森林和草原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筑牢祖国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积极落实牧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草原保护作为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本研究利用兴安盟2000—2022年牧区养殖牲畜数量与天然草原面积的数据,根据畜牧业发展现状,通过养殖牲畜数量对天然草原面积影响的回归分析,得出养殖牲畜过多对天然草场面积产生负向作用的结论。基于上述结论,进一步剖析畜牧业对草原生态保护的影响及目前当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保护草原的前提下开展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实施畜牧业惠民等对策,以期提升草原生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助力当地乃至内蒙古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